人民的名义 《诗经》中的酒诗,是典型的贵族文学,诗、酒、礼、乐,构成了西周以至春秋时期贵族的生活日常。以诗言志,是《诗经》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也是西周以至春秋社会动荡与变迁中贵族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而《诗经》中的酒诗,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给后世留下了忧患意识的样板,埋下了诗意生活的种子。 本期肚松分享的《小雅》中的这篇《瓠叶》,就是《诗经》中体现贵族诗意生活的一首酒诗。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这首诗内容简约,节奏明快,整齐典雅,又以回文手法层层递进,把西周以来乡饮酒礼中的“一献之礼”的主要礼节介绍得清清楚楚。 乡饮酒礼是中国酒礼的核心样板,其对餐酒搭配十分讲究。不过,中国酒礼中的餐酒搭配,与西方餐酒文化着重感官滋味之美不同,强调的是和合人际关系的仪式感,或者说是礼仪文明的程序化,而不是餐与酒搭配给人带来的味蕾体验本身。 《瓠叶》这首诗也通过对餐与酒的描写,来展现其对酒礼的尊崇,并以此来营造诗情画意的生活。这是一场简朴的酒宴,食材很简单,一把瓠叶也就是葫芦叶,几只兔子,一荤一素,都极为常见。烹饪的技法也很普通,烹、炮、燔、炙:烹,就是把瓠叶放在锅里烹煮;炮,是兔子带毛糊上泥放在火上煨;燔,是兔子去毛后在火上烧;炙,是用叉子叉着兔肉在火上烤。 简单的食材,随性的烹饪,其规格和仪式远不能与正式的酒宴相比,也或许这只是一场再简单不过的野炊,但《瓠叶》中的贵族,却把一种食材变幻出各种烹饪技法,也让这场酒宴变得意趣盎然。 而把这场酒宴的仪式感拉满的,就是其一丝不苟的饮酒礼仪。诗人分别用了尝、献、酢、酬四个字来讲述饮酒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之前都有一个“酌”字。 酌,就是斟酒的意思,自古至今本义未变。而乡饮酒礼中每一个饮酒的环节,都要先把饮酒用的爵或者觯洗干净,然后再把酒斟满。 尝,就是主人先斟一杯酒端给主宾,主宾要先尝一尝,夸赞一番酒的香醇甘美,然后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祝贺。酒到底好不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示对主人的安排非常满意。如果主宾要挑剔主人的过错,也会说这酒的味道不对,至于酒到底好不好,也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酒的夸赞或者贬斥,实际上是在批评主人有失礼之处,进而指责主人失德,这是以酒观人、以酒观德。“鲁酒薄而邯郸围”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千百年来却让人深信不疑,大概就与此有关。但如果酒真的不好喝或者极好喝,主宾也不会说违心的话。所以主人宴请宾客的时候,一定要在酒上下功夫,让主宾说不出违心的话来。 当然,只有主宾有资格“尝”,并对酒做出评价,其他如副宾、众宾必须要遵从主宾的意见,言行和主宾保持一致。 献,就是主人斟满一杯酒端到宾客面前,以示敬意,宾客接过来一饮而尽。河南的“端酒”礼节就源于此。 酢,就是宾客斟满一杯酒再端给主人,以示回敬,主人接过来一饮而尽。 酬,原始的礼节比较复杂,现在也不多见,简言之,就是主人先斟一杯酒在宾客面前喝掉,然后再给宾客的酒杯倒满,请宾客随意。现代语言中的“应酬”,是从“酬”的礼节中衍生出来,但细节已经被不断重构。比如在河南,主人给宾客端酒,看着宾客把酒喝干后,再把宾客面前的酒杯斟满,宾客不必喝,称之为“添福”、“压杯”,就与“酬”相似。如果宾客把“压杯”的酒喝掉了,就会再斟满,想尽办法让宾客多喝几杯。 一献、一酢、一酬,合称“一献之礼”,是中国饮酒礼仪的基本单元,以此为基础,又有旅酬、无算爵等增加饮酒频次和活跃氛围的礼节,而“尝”是整场饮酒礼仪的开端。 中国的酒礼随着社会变革而被不断重构,而且越来越普及。《瓠叶》是《小雅》的最后一首,大致是写于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僭越礼制的行为已是司空见惯,儒雅有节的一献之礼业已被践踏得荡然无存。而这也正是《瓠叶》的可贵之处,尽管酒宴何其简朴,也要恪守幽雅古朴的礼制,不失从容恬淡的贵族气质。南宋王质《诗总闻》认为,此诗是“在野君子相见为礼”,认为诗中有怨刺之意。但战国末年的《毛诗》则认为这是“古人不以微薄废礼”。肚松认为,《毛诗》的解读更接近《瓠叶》创作的本意,纵然日子艰难,也要活出诗的样子。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