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龙马精神成本多少 https://www.touzitop.com/ysxm/10574.html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早上一开手机就被一张中英文对照图刷屏。内容是最新WHO每周新冠流行病学进展报告(COVID-19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4月12日版)的中文报道与英文原版对比。原版在开篇明确指出最近一周全球的新冠感染病例与死亡病例都有大幅下降,这一趋势已延续三周【1】: 但中文报道对这开宗明义的全球疫情总览(Globaloverview)只字未提,反倒说很多国家减少了病毒检测,“但病毒仍在密集传播”,尽管Omicron疾病严重性有所降低,“但其导致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出现大量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例”,“在一些国家,死亡人数与之前的峰值相似,甚至更高”。 中英文的差异惹恼了很多人,不过后来又有人在这份总共11页的报告的第6与第7页之间,找到了中文报道的对应内容: 照此看来,某总台记者确实不是欺负老百姓不懂英文,而是担心咱读文章不仔细,认真负责地把报告的细节也还原给我们了。 当然了,原文11页,中文报道总共三段话——第一段还是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不从第一页开始报道,直接跳到第六页末,想必是中文博大精深。 其实吧,WHO的新冠流行病学进展报告是每周一期,内容都挺好懂的。能把这类报告翻译出争议,也是本事。 为什么说很好懂?因为它结构清晰,内容通俗。WHO每周更新,焦点就是一个——新冠的流行情况,不是非常深奥的科研论文。 每篇报告最关键也是每期必有的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在开篇的“全球疫情概览(globaloverview)”。如果实在没时间看全文,那么这一部分是必须看的,因为这是WHO整理出来过往一周全球新冠的情况,感染病例是什么走向,死亡人数有什么变化,还会列举一些在全球疫情里情况显著的国家。 我们为什么会去看WHO的新冠流行病学报告?就是因为这是对全球疫情变化的跟踪。全球疫情概览里的内容,基本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每期报告的开篇必然是它。如果去报道这个报告,不提开篇这部分内容,至少也是买椟还珠了。 像4月12号这一期,开篇非常漂亮一张图: 直接显示各大洲病例与全球死亡变化。近期全球疫情下降趋势一览无遗。 另一个必有内容是什么呢?是放在最后的一部分,叫做“WHO区域概览(WHOregionaloverview)”。这部分是把全球的几个大区的疫情分别分析。这个也很有用,因为可以看看全球不同区域情况是否一样。 比如4月12号这一期里美国所在的美洲: 与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 可以看出美洲已经是疫情下降有一段时间,目前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西太平洋整体是刚出高峰往下走。 当然这些近乎洲级的状况未必能代表其中某个国家的情况。WHO的报告主要还是提供一个疫情走向的国际视野,每个国家更重要的或许是通过观察其它国家的走向(像Omicron暴发更早的地区),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为己所用。没必要看人家报告里的大趋势不合己意就假装相见不相识。 那中文报道里的是什么呢?是报告里的“特别关注(specialfocus)”部分: “特别关注”是啥特别?这是每次报告的自由发挥部分,针对疫情里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向,做个专题分析或总结。 比如说Omicron出来时,WHO就在几次报告里总结Omicron的特征:传播速度、疫苗有效性、疾病严重程度等等。之前不是还看到很多Omicron分支吗?还有什么重组病毒。所以上一期(4月5日)报告就专门有个特别关注提供这些突变株的更新信息【2】: “updateonSARS-COV-2variantsofinterestandvariantsofconcern”这部分。这个话题很热门,所以这一期里也有。中文报道里说的那些也不是这个“specialfocus”,是4月12号这一期里的另一个,“globalrapidriskassessment”——新冠全球威胁评估。 这个评估过往的报告里也时不时搞一个,基本是根据当前流行突变株特点、疫情走势,来分析全球有什么样的风险,4月12号这个威胁评估是WHO做的第13个。现在主要流行病毒株是Omicron,因此这期是分析Omicron的威胁是什么样的。 比如中文报道里提及Omicron虽然致病性减弱,但确诊人数大幅增加,导致总死亡人数不低于以往疫情高峰时期,其实是WHO根据很多地区过去一段时间的情况做的总结。 这些现象是自去年年底Omicron出现后,在不同地区观察到的。比如在美国就观察到虽然Omicron导致重症的风险比Delta低,但因其传染性强,最终住院与死亡的高峰都超过了Delta。 但这不代表现在全球疫情处于这种高峰期。WHO做这样的总结,目的是分析在Omicron突变株占主导的形势下,疫情暴发地区可能会受到的影响。 这个总结还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对正在应对Omicron疫情的中国,是可以拿来借用的经验教训。 比如里面提到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Omicron还是有较高的重症风险。咱们就得考虑考虑自己的疫苗接种率怎么样,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疫苗接种率怎么样。上海每天感染那么多,上海的疫苗接种率有没有提高啊? 否则万一感染控制不下来,咱岂不是一不小心就要加入那些因总病例多,重症死亡也多的国家地区了吗? 报告还提到了虽然持久性未知,但增强针可以增加对Omicron的防护,那我们的第三针打得怎么样了?国内现在推荐还是第二针后间隔6个月接种第三针,Omicron都来了,间隔那么久是否还合适?特别是老年人应不应该还继续这么等? 至于中文报道里提到的一些国家减少检测,存在风险,确实如此。但WHO在同一段文字里指出每个国家因为疾病流行情况不同,国情也不一样,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还专门引用了最近更新的“走出疫情指南”《StrategicPreparedness,ReadinessandResponsePlantoEndtheGlobalCOVID-19Emergencyin2022》【3】,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过日子。 这个指南里专门有一页是说在疫情下也要保障基础医疗服务的: 考虑到从西安到上海都出现过太多起急病也求救无门的惨案,这一点是不是值得媒体重点翻译一下以供决策者参考呢? 指南里还有要对医务人员有支持,关注疫情中的心理健康。现在动不动半夜还在测核酸,一人阳性全楼连坐,大规模封城只有起始时间结束时间未知,这些问题有没有考虑啊? 其实吧,本来这个报告翻译到中文蛮好的。面对Omicron挑战,里面恰好总结了其它国家之前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供国内参考,吸取经验教训。又有全球疫情走势,可以清楚看到疫情至少目前是在下降。 我们虽然遇到Omicron比其它国家晚,人家好转了,我们还在困难时期,但可以看到这种困难是走得出去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报告里总结的它国经验教训——提高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加强高危人群的保护,我们走出疫情的代价还能尽量小一些。 为什么好好一篇文章,咱们都出动总台记者报道了,反倒报道了个寂寞,原文处处精华,愣是能精华尽去,让人读着感觉牛头不对马嘴。11页的报告能选出6、7页交界处编译,想必不是作者英文水平不行,大概是心思不在吧。 参考资料: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on-covid-19---12-april-2022 file:///C:/Users/zhouyx5/Videos/Toutiao/20220405_Weekly_Epi_Update_86.pdf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strategic-preparedness-readiness-and-response-plan-to-end-the-global-covid-19-emergency-in-2022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 也可以在clubhouse(@yebin_zhou)或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