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是什么游戏 https://www.td010.com 这里是不定期上线的她刊「对话」栏目。 每期邀请一位或一组,素人或明星来到这里,聊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谈个体的想法和见解。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拉踩。 希望这些故事汇总在一起,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是第6期。 还记得2020年那场租房爆雷风波吗? 疫情的爆发就像蝴蝶煽动翅膀,振动了整个租房行业; 大批公寓爆雷,也改变了几座城市里几十万年轻人的生活轨迹。 前不久蛋壳公寓超两亿元被执行的新闻出现,她姐才恍然意识到,原来余波犹在。 一年多的时间,显然还不足以扫清这一地鸡毛。 现在来看,“蛋壳们”似乎都已经无钱可还。 而当时被割了韭菜的很多年轻人,至今还在想法设法地自救。 她姐最近找了位朋友聊了聊。 她叫灰灰,是当时被卷入旋涡的北京租房族中的一员。 这一年多的时间,她一直在与房东反复拉扯,甚至把房东告上了法庭。 两次上诉,两次开庭,各中心酸、纠葛和困难可想而知。 灰灰说,“这一年,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但一切远没有到此结束。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房子住着住着就被拆了 在此之前,我从来都没想过租房还能爆雷。 更没想过这事会发生在我身上。 但突然有一天,警察和镇政府的人一起找上门,当场通知我说: 房子要拆迁了,限你下周三之前搬走。 警察临走还给我留了一句话,说: “以后找房子要找‘正规’的房子。”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我愣在了原地。 “爆雷”就这么落在了我的头上,毫无预兆。 但如今想想,好像早在2020年初,上帝之手就已经推倒了这段厄运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彼时疫情刚刚爆发。 那时我已经在天津工作多年,原本生活一直沿着一条正常轨道行进着,而我也早就没有了刚步入社会的那股冲劲。 但疫情爆发后,我的工资骤降,几乎打了六折。 曾经的那份平衡被打破,让我不得不重新做打算—— 我决定去“北漂”。 半路出家成为“北漂”,并不容易。 关于“逃离北上广”的那些讨论,让我们这些站在城外的人,对这个城市有诸多负面印象—— 快节奏、高压、没有人情味…… 所以我打从一开始就没抱有什么美好憧憬。 初到北京,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处于重启的状态。 城市是陌生的,工作还在试用期。 房子也是因为时间紧张,草草租下的。 我租的并不是蛋壳的公寓,是那种村子里的自建房。 房子的条件并不好,公寓的楼道很阴森,房间也在阴面。 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独厨独卫只要两千多块钱。两千多块钱在北京整租下一间公寓,这个诱惑力还是蛮大的。 所以,一开始我还觉得是自己捡到了便宜。 直到警察登门我才知道,它是没有取得建筑许可的违章建筑。 其实像这种自建房,遭遇拆迁并不是小概率事件,我身边就有两个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那个当下,我们这些租户陷入了集体的恐慌之中。 联系房东,而她竟然是从我们口中才得知拆迁的消息。 那时她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我们,她会去和政府协商,也会给予我们赔偿。 听到这种话,大家也只好自认倒霉,各自搬家。 搬家那天的场面很壮观,几十上百家租户都拿着大包小裹,里里外外停满了车,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丧气。 北京的十一月,外面还下着雪,我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连着两个周末东奔西走去找房子。 那时候,每当走进一个温暖的房间,我都会想,为什么人家都住得好好的,只有我这么惨。 经过每天上班都会经过的地铁站,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发现每个人都面无表情地匆匆赶路。 在这个城市,根本没有人会理会路过的人有多狼狈。 我当时就问自己:难道北京留给我的就只能有负面的印象了吗? 我不想就这么算了。 我建了个租户群,把十几户情况差不多的租户组织在一起,想一起讨个说法。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东的说辞慢慢从“会赔偿”变成了“不赔偿”。 到最后,房东像人间蒸发了一般,直接音信全无。 也报了警。 可报案的人实在太多,警察认为这属于纠纷案,应该由我们和房东之间进行调节。 最后留给我们一句冰冷冷的“那你们就等着吧”。 房东不露面、不发声,现在连警察都管不了。 拖的时间一长,大家的反应也不积极了,大部分人都嫌麻烦,不想再折腾了。 到最后只剩我还在孤军奋战。 为了3672块钱,我把房东告上法庭 我们的房租是按月交的,所以房东只欠我一个多月的房租,一共3672块。 当时我和身边的人说起这件事,大家也都当笑话听。 毕竟没有造成什么重大损失,顶多是糟心了点。 但我一个受害者,凭什么白白认栽? 三千多块虽然不是什么巨款,但也够我买个电动车了。 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把房东告上法庭,等钱拿回来就给自己换辆新车。 可在我此前二十多年的人生中,打官司这件事都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 想要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我却连怎么拔枪都不知道。 两眼一抹黑,我只好从零学起。 疫情期间法院推出了一个微法院的小程序,可以直接线上起诉。 我就跟着网上的教程,自己学着写起诉状、自己提交。 前前后后等了有一年,我这场三千块钱的官司终于要开庭了。 可就在开庭之前,我收到了房东的反诉书。 她不仅准备了十几份证据等着我,还倒打一耙,转而向我索要赔偿。 谁曾想,一转头,我就成了被告。 当时看着那些东西,我整个人都蒙了,我心想: 完了,我要败诉了。 好在这时,公司的法务小姐姐救了我。 虽然我们并不熟,但知道我的经历后,她放下了手里的工作,拿了张纸,一点一点教我。 她问我对房东拿出的这些证据怎么看,然后引导着我,一条条地反驳这些根本站不住脚的证据。 也是她告诉我,在法庭上一定不要抢话、不要情绪激动等忌讳。 其实我之前都设想出了自己义愤填膺、据理力争的样子。如果不是她提醒我,可能我到最后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开庭那天的场景,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有观众席的房间,尽管它空空荡荡,只有我、房东、法官和一个记录员。 法官穿着他的大袍子,两个袖子一来一回地挥动着走进来。 房东坐在被告席上,把她的证据一份份整齐地摆在桌子上,然后就开始写写画画。 虽然不知道她在写什么,但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假装淡定。 开庭的全程,房东回答法官的问题都很从容、很得体。 有那么一瞬间,我竟然觉得她挺温柔的。 所以一直到今天我都挺不理解的,她一个北京本地人,有钱租下这么多公寓,一租就是二十年,看起来也像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我虽然心里打鼓,但面上不漏声色,并按照法务小姐姐教给我的,一一反驳了回去。 一场庭审下来,明显是我占了上风。 但法官问要不要调解的时候,我还是果断同意了。 毕竟我一直对人的善意心存幻想,我始终觉得房东一定是遇到难事了。 但房东不同意。 她甚至决定再次上诉。 临走之前,我还去问法官,我能不能提出精神赔偿,这不电视上总这么说嘛。 结果法官告诉我,租房的案件就不涉及到什么精神赔偿。 我把官司打赢了,但这还没完 整个过程中,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等待。 又过了很久,才迎来了二审,这次是线上。 但很快就结束了,法官就简单问了几个问题。 一周之后,我们收到了法院最终的判决—— 我胜诉了。 3672块钱,我一分不少地拿了回来。 图源:受访者供图 钱到账之后,我有种战士凯旋的兴奋感,感觉受到了特别大的鼓舞。 看着收款记录,我突然觉得,这还不是结束。 我还可以帮助更多人,我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于是,我在沉寂好久的租户群,投下了一枚“炸弹”—— “好消息,我胜诉了,如果大家需要了解方法和流程的话,可以来找我,我愿意帮忙。” 图源:受访者供图 消息一发出去,群里的氛围立刻就不一样了。 大家被浇灭的斗志再次燃烧起来,仿佛突然间就有了生气。 不断有人找到我,询问我如何起诉,我手把手地教了每一个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麻烦。 但我就是想告诉大家,有些事情,不要觉得麻烦就逃避,只要你开始做了,它就会变得简单。 选择起诉的人越来越多,房东收到的法院传票也越来越多。 在我之后,又有租户打赢了官司。 可以想见,这段时间,房东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一来是这样应付下来的时间成本,二来是一定会败诉的经济成本,三来则是面临着会被打为“老赖”的征信风险。 最终,她再也扛不下去,现在已经开始陆续联系大家主动退钱。 图源: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在我意料之外的。 说实话,我最开始就是想着,能帮一个人算一个。 但一桩桩一件件累积下来,竟然就打破了整个局面。 这件事对我来说像是一个转折点。 我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开始一段新的事业,适应一种新的生活。 一场官司就这么让我走到了一条岔路上,打卡了一座特别的人生里程碑。 现在我对北京也改观了,我觉得,挺好的。 原本我想着,如果我真的败诉了,我这二十几年形成的世界观,可能就在一夕之间被摧毁了。 如果连最公平正义的法律都不能站在我这边的话,那我真的不知道以后还能相信什么了。 但好在,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糟。 我之前和一个小姐姐聊天,她说她要离开北京了。 我就在想,是不是太多类似我这种小事积压在一起,最终让她选择了逃离。 但我想,如果我们不对任何任何一件小事妥协的话,那或许就没什么能压垮我们,结局就会不一样。 当没有人能给你一个交代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反抗,还自己一个结局。 也只有迈出那一步,才有可能真的走过去,而不是留下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我觉得我现在就像那种随时准备战斗的女战士。 这段故事是非典型的,但灰灰却更像是大多数典型的女孩。 承受不住在大城市失去容身之所的打击,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会心生悲戚; 活了二十多年连法庭都没见过,对打官司的印象都停留在电视剧里; 三千块钱也不能轻易舍弃,哪怕能换个电动车都是莫大的欢喜。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却成为了那个勇敢反抗的极少数。 也用她微弱的光芒,为许多人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灰灰没什么特别。 但正因为如此,她的故事才更应该被书写。 她曾经是局外人。 但因为一起“爆雷”事件,因为心中的一丝丝不甘,她成了那个奔走的破局者。 平凡却不随波逐流,柔弱却能挑战不公。 且在这个过程中愈发坚定,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她或许没有伟大到改变多少人的命运,但她确实真切地改变了一些人。 她身上的力量值得被看见。 谁能说得准呢? 或许某一天,当我们快要被生活压垮的时候,再想起这个故事,还能得到一份力量。 然后,藉由这份力量,成为下一个随时准备战斗的“灰灰”,并把力量传递下去。 微光,也能成为火种。 一切已经在发生。她刊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