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 https://www.kwudor.com 谋事是毛,成事是周?金冲及:毛泽东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 在革命文史研究界,很多人在研究完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革命历程中的作用时,都情不自禁的总结出这样一句话:谋事是毛(毛泽东),成事是周(周恩来)。 就连原中国史学会会长,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并且表达出了“毛泽东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的论断。 毛主席和周总理 要知道,金冲及此人可不是一般的学者,他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现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而且还是俄罗斯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金冲及发表了很多见解独到的近代史及党史著作,影响比较深的代表作有《辛亥革命史稿》、《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等等。 正是因为金冲及对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共事有深刻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对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在工作中互相配合,和谐相济的革命交集比一般人了解的更为深刻,理解的也更为到位,也更能把握住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志同道合的亲密关系。 那么金冲及在采访中为什么会表达出“毛泽东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的论断呢?我们不妨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金冲及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的普通农家,日子并不比旧社会时受军阀压迫的平常百姓好过多少。毛泽东家祖辈务农,13岁时就被当作一个普通劳动力下地干活,17年的最底层的农村生活和沉重的体力劳动,使他深刻的体会和了解了底层农民这个历代受压迫群体的疾苦。 他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不公平现象,并决心站在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一边,坚决为广大农民谋福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立下大志向,发誓要“翻天覆地,改造社会”。 那拿什么去武装自己的思想呢?毛泽东选择了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书籍,让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书本的知识中贯通中西,增长经验才干。 青年的毛泽东酷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曾到长沙的湖南图书馆自学,对着那些书整日观看,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贪婪的读,拼命的读”。他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也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青年毛泽东 但毛泽东的读书却不是死读,他每读一本书都能准确的把握和弄懂书中所讲的知识,而且能活学活用,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早早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熏陶的他,总是能以辩证批判的态度吸取中外书籍的知识精华,不断的把书中的知识作为养料来灌溉自己心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棵参天大树,夯实化、饱满化、务实化、本土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也是常人远远不能及的。 毛泽东受过6年的国学灌输,也接受过7年的西学教育,再加上自己聪明好学,读书万卷,所有这些丰富的知识和亲身经历,让毛泽东能清楚深刻的对国内社会的矛盾有深刻了解,从而才能准确的把握住以后自己所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的特点,为以后能英明睿智的指挥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属于大名鼎鼎的浙江绍兴县,之所以说绍兴大名鼎鼎,实在是因为绍兴出身的师爷或者幕僚在中国极具代表性。周恩来就是诞生在一个破落的师爷家庭。 其家庭祖辈很多都是师爷出身,连其外祖父也是个师爷。 这种浓郁的师爷家族的传承文化要说对周恩来的性格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正是在这种师爷文化浓郁的知识分子氛围的熏陶下,年轻的周恩来很早就养成了慎明思辨,忍辱负重,善于协作,能换位思考等诸多良好的品质。 周恩来的学识也是非常渊博,良好的知识家庭氛围为他能不断求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于1910年进入奉天第六等小学课堂学习,19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周恩来 1917年9月去日本留学,留学期间接触广泛,对中日之间的社会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并在此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思考马列主义对中国的改造作用。 1919年留学归国后又进入南开大学学习。1920年年轻的周恩来又赴法国勤工俭学,又对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差异有了很深的领悟。 可见从两位伟人早年的遭遇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毛泽东所处的湖湘文化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很看重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多年,对中国的社会矛盾有非常深刻的直观认识。 而周恩来所处的是江浙文化圈,有聪颖睿智,协商融通,开拓创新等文化内涵。 周恩来算是一个处于中国一个大的发达城市群的知识分子,对城市社会的阶级矛盾有很深刻的认识,而且家族式的师爷文化对周恩来很有些影响。 在共同的革命理想的驱使下,这些种种的情况结合在一起,也就不难造就了一对互补性很强的超级组合。 在一个东方文化造就的领导天才与一个学贯中西的师爷组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答案显然我们已经看到,以他们这对搭档为主导的共产党让中华民族彻底从百年屈辱史中重新站立起来,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们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那么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怎么慢慢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建立了志同道合的默契呢?这还得从早年的漳州战役说起。 史学界现在基本公认毛泽东和周恩来双星定位地位的确认是漳州战役。 毛泽东与周恩来在会上研究新的议案 毛泽东在1927年领导并指挥了秋收起义后,其卓越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才能就得到众人的认可。跟反动派数次的交手中,毛泽东总是能够作出让军队完成以少胜多,化险为夷的英明决策。 在井冈山期间,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不断被扩大,毛泽东的在党中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在他的领导下,以弱势兵力取得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伟大胜利。 但自从组织决定下山开辟新的根据地,扩大革命规模时,毛泽东的指挥权和决策权越来越受到了挑战和限制。 特别是1925年以后,随着刘安恭被中央派来担任军委书记以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毛泽东在红军七大、八大会上被以莫须有的借口直接撤销了前军委书记的职务。 即使到1931年苏区中央局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这段时间,毛泽东的决策和指挥权依然被严重限制。 毛泽东等人的对军队和根据地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被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派批判和打击。这也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重失利,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严重挫伤了革命党人的革命热情。 但自从周恩来调任苏区中央局一把手,从毛泽东手中接过指挥权时,这样对毛泽东不利的局面开始改善,并让周恩来逐渐对毛泽东产生了亲密的信任和敬仰。 周恩来调任苏区后,对苏区的敌我形势还不是很了解,但肩负着临时中央制定的“进攻中心城市”的任务,他向毛泽东征求意见时,毛泽东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认为军事上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但由于临时中央的部署,他还是听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并没有听从毛泽东的建议,最后选择了进攻赣州。结果就是14万红军攻打赣州33天未成功,伤亡3千多人,而且国民党从周边调集军队准备围歼红军。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还是请毛泽东紧急献策,启用一直作为预备队的红五军团,这才避免了红三军团被反动派围歼的命运。 不久临时中央又准备发动进攻城市的计划,有了前车之鉴的周恩来这次完全尊重毛泽东的决策部署,红军主力“夹赣江而下”,兵分两路向北进攻,于当年4月10日攻下龙岩,10天后被攻克赣州,取得了赣州战役的重大胜利。 赣州战役的胜利对全国的革命事业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就连毛泽东看到赣州战役的辉煌战果后都兴奋说道:“有人说我们红军只能关门打狗,怀疑我们在白区不能打仗,可是你们看,我们在白区不是打得蛮好嘛!”。 人们都说,第一次攻打赣州的挫败从反面教育了周恩来听从毛泽东指导的正确性,对其指挥决策产生了信服,那么第二次攻打赣州的胜利,则让周恩来对毛泽东更加钦佩,彻底认可了毛泽东的领导指挥才能。 在赣州战役结束后的半年左右,红军方面召开了宁都会议,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一些左倾派又开始排挤毛泽东,顽固的再次要求要撤掉毛泽东的军职。 但这时担任苏区领导职务的周恩来已经被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折服,不断的替其申诉,坚决不同意撤销毛泽东的职务。并提出“一种是由我负支持战争全责,泽东仍留前方助理;另一种是泽东负指挥战争全局,我负责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 可见,从这时起毛泽东和周恩来已经成了密不可分的战友和同志。 此时,周恩来职务虽然高于毛泽东,但对毛泽东的态度却没有一丝的怠慢,或许在伟人眼中已经看出了毛泽东必将在革命事业中大放光芒,成为革命事业的参天大树。 比如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苦战多个昼夜,终于艰难的突破了国民党的第四道防线。 在此危急之时,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要在湘江东岸渡口等待毛泽东的到来。当毛泽东走来时,周恩来才大松一口气,赶忙迎接,请毛泽东马上过河。 反之,毛泽东职务高于周恩来时也是如此,此刻他们已经是一个亲密无间的组合,而不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 此后又经过数年跌宕起伏的革命峥嵘岁月,在此后的岁月里,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合作越发的密切,毛泽东凭借着英明的领导指挥才能占据着这对组合的主导位置,而周来凭借着聪明睿智,办事细致周到,入情入理,稳妥可靠成为了这个组合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把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尼克松曾经说过:“毛泽东是拿主意决定大事的人,周恩来是负责执行的。”这话说得不无道理。虽然在党内没有“毛周”的提法,但两人的密切关系是无人不知,有目共睹的。 但是这句话也有些有失偏薄的,说得太绝对。 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拿大主意,定大方向的卓越领导能力无人能及,但在对待一些关键问题的细枝末节上他也会细致入微;周总理虽然大部分工作是在按照毛主席的方针战略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但他也是一个英明的战略家,有着敏锐的决策能力。 不然在制定执行的毛泽东计划方针时,遇到一些疑惑之处,怎么还能坚决执行,而且还获得毛泽东的认可呢?这不但需要两人多年养成的默契和配合习惯,还需要自己有着敏锐的决策能力。 从公开的传记和一些记录来看,毛泽东的很多重大决策都是和周恩来共同商量参议出来的,比如周恩来在陕北任参谋总长时的许多作战方案,也比如抗美援朝等重大决策等等。 金冲及在采访中曾表示:“在某种意义上说,周恩来也是有意识的使自己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 至于周恩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据金冲及讲,在建国初期,曾经也有人问过周总理类似的问题,周总理的回答是:“你怎么也讲这个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个人去管。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大的问题。” 毛泽东与周恩来最后告别 可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毛泽东和周恩来已经形成了亲密的默契,和和谐相济的工作关系,这也是金冲及采访中做出“毛泽东是离不开周恩来”的主要根据。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