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杨星火前辈 张振才 追思杨星火前辈 金秋十月云淡风轻,是喜获丰收的季节。但在高原边防哨卡、这里还是风雨飘摇、飞雪冰雹交加的季节。这样的季节也是我们连队战备施工、阵地防御设施建设的最佳时期。 1975年10月的一天早晨,我连迎来了一位著名军旅作家、诗人、记者杨星火前辈。50岁上下的她,中等身材、一身得体的六五式女军装、一头短发、一张平和消瘦略显疲惫的脸庞、风尘仆仆地走进了我连连部。在各自作了自我介绍、简短寒暄之后,她便直奔主题,围绕着对敌斗争、阵地建设这一核心话题开始了对我的采访。在我汇报完以上两项工作后,她提议:要去各阵地走走,那才叫真实的走访。我欣然同意,陪同她一路深入到了各前沿阵地施工现场、重点点位。先后采访了二班(集体二等功)班长郑国清、副班长周宜绪、老红军后代李汝明、新战士李蓝成、一班副班长刘泽银,并到3号阵地下方察看了我连在大石堆上开辟、整修的篮球场等设施。 采访中:杨前辈举重若轻、说笑风声、没有架子;像是遇见了亲人、家人一样平易可亲。所到之处:我连的干部战士把杨前辈从施工现场请进屋里、纷纷搬来自制小木凳、沏好茶水、放上白糖、拿来奶糖、打开水果罐头招待远方来的亲人,气氛热烈融洽。 采访全程用了大约3个半小时,眼见到了中午,我执意挽留杨前辈吃了午饭再走?她微微一笑,婉言谢绝了!她没顾得上喝碗水、吃块糖、喘口气。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马不停蹄地下了山。 46年了,“采访日记"一直石沉大海,渺无音讯。直到前几天,那篇尘封已久的“采访日记"被刘光福老师和杨前辈的女儿雪松整理成文稿,给我看并征求我意见时,我才无意间发现了暂时附在后面的杨老前辈75年从成都军区到西藏采访行程例表。在看到“日记"下方的行程例表时,第一时间我惊呆了!“行程表"上清楚地标明:时至10月20日,这位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老前辈,还没有提前完成全部年度采访计划,还有六方站位、3000公里行程等待她去走访。她一定是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任务的艰巨!当面对她一直以来,始终心心念念的国防事业和后续任务时,她想到了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她要拼一把,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她的年度既定目标。坦白地说,对这样一位年逾半百,身体不算强壮的女性老者的匆忙下山,我当时并没有太多在意和担心。那是因为,她不想告诉我们她日后还要担当起更多、更远、更艰苦的采访工作,不问自己的身体吃不吃得消?这都是她的责任;她把困难留给了自己,把微笑留给了战士。 今天,当我看到了当年的年度行程例表时,才明白了当年她对待工作的热忱,雷厉风行的作风,来去匆匆背后隐含着的良苦用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 其实,在高原上当过兵的人大多都知道杨星火老前辈的名字。她随18军进藏、参加过对印反击作战;参加过巩固政权、反对分裂的平息叛乱;她走遍了西藏境内的大小山川;她去过几乎所有的高原边防哨所;她与西藏结下了难舍难分的难解之缘。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优秀的女性;一位人民国防事业的忠诚战士;于世纪之交她走了,她走的匆忙、走得坦然;她无愧于这个时代;她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激昂文字、不杇诗篇。我们怀念她! 张振才指导员(右)在检查哨兵陈亮(左)装备(西藏军区记者摄) 张振才(左一)刘永年(中)2006、6重上乃堆拉与3号阵地执勤哨兵合影留念 注:1975年杨星火大姐采访行程例表 1.拉萨到日喀则往返640公里, 2.日喀则到萨嘎往返1次约单行450.8,计901.6公里, 3.从日喀则到南木林往返160公里, 4.从日喀则到亚东往返640公里, 5.亚东到林马塘往返26,6.乃堆拉往返60公里, 6.7.日喀则到岗巴往返640公里, 8,从岗巴到昌龙往返56公里, 9.从岗巴到查果拉57(从岗巴到丁嘎120公里)240公里, 10.第二次从拉萨到查果拉往返1280, 11.从拉萨到列麦往返240,计约4828公里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振才北京市大兴区人,1969年2月入伍,曾在西藏军区陆军第53师服役,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师教导队长职务,1986年2月转业地方工作,2008年正式退休至今。热爱西藏高原,热爱“雪域老兵吧”! 作者 元宇宙 https://www.kwudor.com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