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刑事律师 在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中,贺龙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人生经历方面,都是最具有个人特色的一位老帅。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贺龙与其他人的衣食住行迥然不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色。下面笔者通过对贺龙元帅日常的衣食住行的一些故事,来带大家了解一个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贺龙形象。 图:贺龙元帅照 贺龙穿“衣”:聂荣臻、罗荣桓都向他看齐 很少有人知道,贺龙对穿衣有着非常多的讲究,在那个时代,他基本代表了当时穿衣的新潮流,这与贺龙元帅的家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贺龙的祖父,是一个晚清时期练过十八般武艺的武秀才,而贺龙的父亲,却又是一个心灵手巧,善于摆弄刀剪针线的裁缝。贺龙结合了祖父和父亲的优点,在少年时期,他既善于舞刀弄枪,也和父亲学得一手好针线手艺。 据贺龙的次女贺晓明回忆,她经常听到父母两人“斗嘴”,在薛明与贺龙谈恋爱之前,薛明曾经说“两人没有共同点”,可是贺龙却立刻提出反驳,列举了双方的五大共同点,而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裁缝”。 图:贺龙与薛明合影 贺龙说:“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姓王(薛明原名王爱真),你的父亲也姓王,叫王锦发。而我的母亲也姓王,叫王金始。” “啊这,你怎么知道?”薛明不可思议地惊叫起来,她的目光在贺龙的身体上若即若离。 “哈哈,我没说错吧。”看起来贺龙在谈恋爱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怎么样,你母亲也是做衣服的,我父亲也是做衣服的,我没有说错吧。” 薛明小声说:“这算啥共同点呢……” “我们以后可以共同研究缝纫啊。我们还可以比一比裁缝。” 此后,贺龙和薛明一生就以缝纫作为两人的共同话题,但据贺晓明回忆,父亲和母亲之间更像是做“皇帝的新装”,就是用嘴来比,从量体、选料等方面互相炫耀,最后做出那件只可意会不能看见的“新衣”。当然,这种比赛最后都是打成平局的。 图:贺龙元帅旧照 事实上,贺龙对穿衣的讲究,和贺龙从军之后对部队军容风纪的严格要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古代打仗的时候还要讲军威,讲衣甲鲜明呢。”在女儿贺晓明的记忆之中,父亲贺龙每亲手做出一件衣服,都要放在穿衣镜前面,抖动几个姿势,马上就能看出新衣上面有哪些不足,有的时候会让裁缝改,有的时候就干脆自己动手修改,贺龙对衣服的要求是必须穿出去“威风凛凛、威武雄壮”不可。 据曾经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罗坤山将军回忆:“贺老总来我们军区视察的时候,经常批评我们邋遢,怎么邋遢?当时的军装基本上就是缝起来就能穿,我们又没有那份手艺给自己改衣服,比如说他的衣服上面就有两个斜着的插兜,而我们的衣服上就没有。” 图:罗坤山将军 当时的军服一般都会有四个贴兜,可要是里面装了很多东西,就会显得有些笨重,里面鼓鼓囊囊的,容易被敌人判断到底还有多少弹药。只有贺龙在保持军服外形不变的情况下,给衣服增加了两个斜插兜,平时装一些用于应急的武器和弹药。在紧急情况时,如果敌人以为他四个大兜里的弹药都耗光了,准备松口气的时候,那么贺龙就能够出其不意的从两个斜插兜之中掏出小手枪,从而转危为安。 贺龙对衣服的讲究赢得了其他元帅的赞赏,在成为共和国元帅之后,聂荣臻、罗荣桓等老帅都注意向他的衣着“看齐”,三位元帅曾经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合影。不过,贺龙穿衣,只讲究衣服合体,美观大方,却绝不讲究奢华名贵;虽然讲究整洁干净,却绝不允许铺张浪费。 图:1961年,贺龙,聂荣臻、罗荣桓在成都金牛坝 除了对自己的衣着严格要求之外,贺龙对部下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贺龙随大军入川之后,有一次听川剧,大家都在热情鼓掌,可唯独贺龙没有鼓掌。表演结束之后,贺龙来到台上,将剧团演员们的领子、袖口和袜子一一翻出来说:“太脏,你们太脏了。战士们在台下,有几千双眼睛在盯着你们呢,台下的人不讲卫生不行,台上的人不讲卫生,影响就更不好了。” 由此可见,贺龙在那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之中,他既能保持艰苦朴素,又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搞好个人卫生问题,讲究建设军队的精神风貌。 贺龙品“食”:身为南方人,却喜欢吃小米饭、山药蛋 与穿衣一样,贺龙吃饭也很讲究,很多老帅都说他是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因此作为“美食家”,贺龙首先的一大表现就是不挑食,什么都会吃,都爱吃,也敢于品尝新鲜的味道。贺龙平时最喜欢吃鱼腥草,这种东西味道很大,女儿贺晓明一方面对这种味道避之不及,但又看到父亲每次都吃得很香,心中就好奇地想道:“难道说这种东西和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图:贺龙与贺晓明合影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女儿晓明就夹了一筷子到嘴里,顿时嘴巴咧开,那股浓重的鱼腥味简直直冲脑门,弄得她胃里翻江倒海,差点吐出来。 可贺龙却严厉地对女儿说:“吃掉,不许浪费!” 晓明只好屏住呼吸,将嘴里的那口鱼腥草咽了下去,就和吃黄连一样难受。 “哇,这也太难吃了吧。”过了好久之后,晓明才发出这样的评价。“爸爸你怎么能够忍受这种味道呢?” 图:鱼腥草(资料图) 贺龙叹了口气,摸了摸女儿的头说道:“是你不会享受这种味道啊。没吃过的东西吃到嘴里,就是一种享受。不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应该咬一口,吃了才知道是什么味道。而现在大多数人喜欢吃甜,却对苦、辣、腥这种味道不容易接受,越不容易接受的味道,一旦接受了就越持久,吃久了就会上瘾,当时的战士们甚至能吃一脸盆呢。” 停顿片刻,贺龙似乎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情:“这就好比当初我率领大军入川的时候一样,刚进入四川的时候,战士们抱怨川剧不好看,一听到就想跑,说是那个声音听一次能让人少活半年。但后来听顺耳了,就上瘾了,甚至听流行歌曲也没有那种感觉,要我说,那才是真正的艺术享受呢!” 大约也是同样的理由,虽然贺龙是南方人,但他却最喜欢吃北方的小米饭、山药蛋,而薛明虽然是北方人,却偏偏喜欢吃大米饭和新鲜的鱼。当年贺龙带领北方同志进军西南地区的时候,很多从山西来的干部不愿意进入四川工作,部队思想工作不好做。听了负责人的汇报之后,贺龙挥挥手说:“有啥思想工作不好做?我去做。” 图:正在视察部队的贺龙 到了干部大会上,贺龙麦克风也不拿,就站在台上叉腰说了几句话:“我们南方干部到你们北方吃了八年小米,现在我带你们北方干部去南方吃几年大米还不行吗?还要做啥子思想工作?”贺龙就说了这么几句话,就把全军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 贺龙喜欢把大米叫“大米子”,小米叫“小米子”,就和叫自家妹子一样亲切,他曾经这样评价大米和小米:“大米子越嚼越甜,小米子越嚼越香。” 贺龙不仅喜欢吃小米饭,并且还喜欢喝玉米面糊糊、疙瘩汤等等,这些都是晋西北的特色食物。薛明虽然在河北出生,可她的祖籍也是山西人,对这些食物也非常熟悉。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两人不必亲自下厨房做饭了,但也经常在口头上较量厨艺。有一次,贺龙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顿疙瘩汤的做法,薛明就对女儿晓明说:“你可别听你爸爸吹牛,他整天只会打仗,都是警卫员给他熬玉米面糊糊给他喝的,他要是亲自熬准糊了。” 图:1947年,贺龙与薛明、儿子贺鹏飞、女儿贺晓明在山西兴县蔡家崖 女儿晓明就插嘴说:“爸爸也不学习炒几样好菜,学熬玉米面糊糊算什么手艺,能拿得上台面吗?” 贺龙听后颇为无奈的双手一摊:“没办法,你妈妈那个山西就是个穷地方,能喝上玉米面糊糊就不错了。” 一说起自己的家乡穷,薛明可就不高兴了:“你们湖南不也很穷吗?种个西瓜长得还没山药蛋大,放到缸子里还咣当直响。” 在儿女们的哄堂大笑声中,贺龙急于找回一点“尊严”:“你说山西人就是山西人了?你可是在天津长大的,你在山西呆的时间还没有我长呢,自然熬玉米糊糊也不如我啊。”两人不服,于是就比赛喝玉米糊糊,看谁喝得快,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之中,薛明还是比贺龙速度快,抢先喝完了两大海碗玉米面糊糊。 图:1964年,贺龙与毛主席、朱德观看军事演习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龙也多次请毛主席吃饭。当时,贺龙喜欢将毛主席称为“毛大帅”,因为贺龙在延安就是这么叫的:“薛明,晚上请毛大帅来吃饭,记得多留些辣椒。”贺龙和毛主席一样都是湖南人,湖南人最喜欢吃辣椒和鲜鱼。 吃饭的时候,薛明亲自给毛主席挑鱼刺,毛主席夸奖说:“在外面吃上一顿家乡饭,还真是不容易哟。”看到毛主席高兴的样子,贺龙的眉毛和嘴巴都笑弯了。 由于讲究吃,贺龙自然对自己的炊事员精挑细选。新中国成立之后,贺龙让警卫参谋王金水为自己挑做饭师傅,最后选中了朱庆康师傅。不过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政审卡得很严,而朱庆康的家人还正好去过缅甸、泰国,王金水只能如实向贺龙汇报:“做饭师傅之中数朱庆康师傅手艺好,也属他的社会关系最复杂啊……” 图:贺龙抽烟照 贺龙听后把手一摆:“行了,我就不信他又那么复杂,难道他敢在饭菜里下毒毒死我不成?我就不信我和他建立不起来感情。”贺龙的两句话终于让朱庆康师傅来到了他的身边工作,此后朱师傅和贺龙一家人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由于贺龙元帅喜欢吃没吃过的东西,朱师傅就努力创新菜肴,去上海学了一手“烤冰淇淋”回来,烤出来之后外焦里嫩,贺龙吃着非常开心。 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之后,贺龙身体有了糖尿病,曾经他最喜欢吃的玉米面糊糊、小米饭、山药蛋都因为糖分太高,不能再吃,因此贺龙的桌子上总有一碟青菜,儿女们清楚,这是父亲的“专菜”。毛主席曾经给体委写过四句话:“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心胸开阔,坚持走路。”贺龙将这四句话牢记在心,一刻也未曾忘怀。 贺龙居“住”:向毛大帅学习 在日常生活之中,贺龙总是喜欢将毛主席称之为“毛大帅”,这种称呼表达了他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新中国成立之后,贺龙经常出入菊香书屋,看到了毛主席的那张大床上摆了很多书,于是回家之后,他也给自己做了一张很大的木板床,上面也弄上白褥子白枕套,儿女们很不理解,贺龙解释说:“你们不知道啊,毛大帅的床就是这样的。” 图:贺鹏飞与贺龙元帅合影 后来贺龙也学毛主席一样,将床的一半摆了很多书,上面放着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和其他大量的历史典籍,还有一些武侠小说。女儿晓明很好奇,就问父亲说:“爸爸,你的床上这么乱,你还能睡着吗?” 贺龙微笑着解释说:“毛大帅床上的书可比我多多了。躺在床上,随手一抓就能看,看困了就睡觉,总比没事等着入睡要好一些。” 有一次,贺龙应召前往中南海菊香书屋,回家之后就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对儿女们说:“你们猜我发现了什么?毛大帅的厕所太高级了,真令人佩服!” 儿女们自然很好奇:“厕所有什么新鲜的?” 图:毛主席正在菊香书屋读书 “毛主席厕所里面也有书架,上面全是书。”贺龙解释说。“毛大帅坐马桶的时候,想看啥书,伸手就能够拿到,毛大帅知识那么渊博。上厕所也不忘学习,你们以后都要学习毛大帅的这种精神。” 虽然此后贺龙并没有在厕所之中摆书架,但每次去厕所总是要拿书进去,有的时候还会看小人书得很入迷。儿女们笑他像是个小孩子一样,贺龙认真回答:“看小人书咋了?毛大帅也喜欢看小人书。那么多故事和人物,被一张画和两行字就概括了,那才叫有学问呢。” 贺龙行“路”:离不开马和汽车,还喜欢坐女飞行员的飞机 贺龙元帅从小的时候开始就以赶马帮为生。对马这种交通工具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常说“马通人性”,他一生之中曾经千次万次提到马,其中最动感情的一个故事便是出自长征时期。当时,贺龙率领部队走到了“东布子”、“西布子”一带露营,从这里只要再打一次恶仗,就能够前往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了。 图:贺龙骑马照 为了节省宝贵的体力,战士们喝完野菜汤之后纷纷睡下,由于食物匮乏,他们必须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才能获得接下来的胜利。贺龙按照惯例骑着他那批枣红马在部队检查一遍之后回到了营地,走入帐篷,闭上眼睛沉默了一阵。然后,他便问自己的随身警卫唐云清:“小鬼,听说部队有什么思想上的活动吗?” 唐云清汇报说:“打仗之前,司务员动员大家杀马,可谁也不同意。”唐云清叹了口气:“老总您总说马是通人性的,长征一路上就和战友一样,怎么能杀呢?一时之间好几个战士都哭了,他们都说宁愿饿着肚子打仗。” 沉默片刻之后,贺龙缓缓回答:“我们红军最重情义,这些马都是跟着我们从枪林弹雨之中一同拼杀出来的,谁能忍心杀?我那匹枣红马虽然性子烈,但也是五次要杀,五次没杀,总是勒紧裤腰带撑一撑就过去了。” 图:红军过草地 “马不能杀啊。”唐云清哀叹一声。“过雪山和草地的时候,单是老总的这匹马就救了50多位红军战士,他们只要揪着马尾巴,借一把力就挺过来了。” 贺龙点点头,似乎想起了自己和枣红马的诸多往事:“过湘江的时候,要不是枣红马带着我冲过湘江,我早就去见马克思了。突破乌江的时候遇到山体滑坡,要不是枣红马一跃几丈远,我早就被山上的巨石砸死了……这匹千里马有大恩与我啊。”贺龙闭着眼睛,似乎像是睡着了一样喃喃自语道。 可到了第二天唐云清一觉醒来之后,他发现贺龙也不见了,那匹枣红马也不见了,而正在吃饭的战士们,碗里多了几块肉。唐云清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异样,飞奔到山后找到了贺龙,在一块山岩背后,他猛然立住了脚。“老总!”他猛地扑到了贺龙的怀里,紧握着贺龙的双手摇着,顿时大哭起来。过了很久之后,贺龙才长叹一声:“哎,饿着肚子打仗,会死多少战士呢?马与战士不可兼得呀。” 图:1951年春,贺龙一家在重庆。从左至右:薛明、贺晓明、贺捷生、贺黎明、贺龙、贺鹏飞 此后,跟随贺龙打仗的老战士们都说,贺老总爱马如命,但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不惜牺牲自己的马,乃至于自己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龙改为乘坐汽车,因为北京城是不允许骑马乱跑的。此后,贺龙的专车换过很多牌子的汽车,他不喜欢坐安全系数高的吉姆汽车,却喜欢坐吉普车。贺龙坐过很多车,从美国的“别尔克”到国产的“红旗”,但他始终喜欢坐快车,每次坐车的时候,他都要叮嘱司机:“开快点。”要是司机实在开太慢,贺龙就认真地问:“你早上吃饭了没,为啥开不动车?” 图:贺龙将军年轻时照片 贺龙在出行上追求的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往往更愿意尝试更快的旅行方式,比如坐飞机。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有人劝贺龙说:“要坐飞机就要做男飞行员的飞机,女飞行员开飞机不靠谱,遇到危险的应变能力差,意志也差。” 贺龙双手一摊:“你们要这样说的话,那我就偏要坐女飞行员的飞机,我就不信你们说的那一套。”后来,贺龙就喜欢坐女飞行员开的飞机,他感情深刻地称赞道:“一个女孩子上天开飞机,要有多大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啊。要说危险的话,人家不危险吗?只要有可能,我就坐女飞行员的飞机。”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