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贝尔新闻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贝尔新闻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贝尔新闻网公众号

贝尔新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从“增量”到“提质”: 超八成沪深上市公司披露ESG 行业呼吁制定统一标准

2021-12-28 发布于 贝尔新闻网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加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于近日正式发布的《“双碳”使命下的ESG实践路线图暨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评价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1月初,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总数量已达1101 份,国有企业数量占比接近一半。

  其中,沪深300上市公司249家披露ESG报告,披露比例高达83%。《报告》认为,A 股上市公司 ESG 报告披露尚处初级水平,但公司在年报中同步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已较为普遍,ESG信披报告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国企披露占比过半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非财务数据指标之一,对上市公司经营、股价方面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投资研究人员往往会通过公司对社会责任相关议题的处理,发掘投资机会或规避风险。

  从披露程度看,国企发布率远高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央国有企业,发布率达53%,地方国有企业为37%,民营企业整体披露率接近16%,公众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布率则分别约为35%、20%、33%和27%。

  分行业看,金融行业披露ESG报告的公司数量最多,达到98家。其中,非银金融板块63家,银行板块35家。随后是医药生物、化工和机械设备行业,分别有91家、83家和 69家公司发布相关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报告》综合董事会出席率、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以及是否有股权激励计划、是否有独立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等指标,筛选出了上市公司治理正面和负面名单,分别有30家及50家企业位列其中。

  中国石油、药明康德、万科A、东方证券等30家A股上市公司进入正面榜单。《报告》以环旭电子为例介绍,该公司于2012年2月20日登陆上交所,其在上市当年就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2012年-2020年连续9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此外,报告还分别对复星医药、立讯精密两家公司,亦为各自行业ESG领域示范企业。

  尽管有不少公司治理的正面案例,同时报告显示,不乏上市公司存在治理短板,例如实控人、大股东缺乏公众公司意识,干预公司经营,决策“一言堂”,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股东之间产生经营分歧,导致股东大会提案被否、罢免董事、公章被夺等一系列“股东内斗”现象也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发展的掣肘。如杭州高新是一家位列公司治理负面名单的企业,其面临着公司实控人“失联”、第一大股东面临破产清算,以及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窘迫处境。

  ESG发展四大挑战

  ESG发展虽然是大势所趋,并正在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但是摆在面前的一些问题仍旧无法忽视。《报告》总结出四大问题。其一,ESG声势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亟须弥合知行差距。其二,整体披露数据质量不高,亟须统一规范标准。其三,本土评价机构“群雄逐鹿”,亟须厘定主流体系。其四,“洋标准”与中国特色“水土不服”,亟须发出中国声音。

  针对上述问题,21世纪资本研究院在近日举行的“2021南方财经国际论坛”上提出建议。首先,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今年2月 ,证监会就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一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信息。

  研究团队考虑到目前国民经济仍处在疫情后的恢复期,为避免给企业增加负担,可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渐进的推动ESG披露 ,制定面向 A股上市公司的统一的可持续披露标准。方式上,可以参考 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方式,例如在沪深指数成份股公司中率先推行。

  其次,加速与国际体系的融合,在标准制定上发布“中国声音”。《报告》建议,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共识的制定,发出“中国声音”,同时思考如何将中国特色融入全球共识 ,例如“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如何融入到社会责任指标中 ,“双碳目标”“节能减排 ”如何与气候目标相融合,如何客观认识“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治理的正向促进等。

  同时,普及ESG投资理念,发展本土ESG投资。社会各方应通力合作,通过媒体宣传、投资者风险教育等,引导投资者关注ESG因素,将ESG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应督促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

  此外,金融机构碳足迹、棕色资产信息应成为强制性监管披露要求。例如,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要知道贷款所支持项目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要有规划地把碳足迹降下来,最后降低到零,才能够真正落地实现碳中和目标。

  《报告》指出,ESG报告数量增加的背后离不开监管机构、交易所的推动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觉醒。未来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将会着重在质量上不断提升,更好地回应多数投资者的实质关切,助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不锈钢水管品牌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贝尔新闻网
    1970-01-01
  • 贝尔新闻网
    1970-01-01
  • 贝尔新闻网
    1970-01-01
  • 贝尔新闻网
    1970-01-01
  • 贝尔新闻网
    1970-01-01
  • 贝尔新闻网
    1970-01-01
贝尔新闻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贝尔新闻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贝尔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贝尔新闻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