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墙打印机 国产剧好久没这么热闹。 上线了一周,热播第一,评论却两极分化。 后台都在催了。 Sir不是不写,是想再多看几集。 作为一个十年前就读过原著的读者,听到这本书要搬上荧幕时,是有些惊讶的。 最担心两点: 怎么把握尺度; 用什么形式展现。 看完5个故事之后,Sir觉得可以来聊聊这话题新作了: 《女心理师》 杨紫井柏然主演。 毕淑敏同名原著改编。 导演柯汶利,网剧版《唐探》和电影《误杀》的导演。 这个组合,期待不可能不大。 但一集过后,正反两种声音不可开交,骂的说剧情悬浮,夸的说入坑了爬不出来。 分歧为什么这么大? 最核心的一点是: 你有没有代入。 01 开场,一个三分钟的长镜头。 画外音: 世界卫生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70W人死于自杀,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 自杀发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关系、婚姻纠纷、人际不和,以及精神障碍等问题…… 每个人都脚步匆匆,看起来一切正常。 但心里的emo到了炸开边缘: 比如小丑在卖力表演,却被熊孩子抹了一脸冰激凌。 愤怒,委屈,还有辛苦了一天的疲惫…… 你都看不到。 你只看到他用职业的笑容,掩藏了所有情绪。 导演开门见山,告诉你这部剧是要聚焦现代人普遍而又隐秘的心理问题。 兴趣是吊起来了。 可第一集接下来的操作就有点下头。 很多观众总结为:悬浮。 男主钱开逸(井柏然饰)说是电台主播。 但老是神出鬼没。 车水马龙的大街,某女子欲轻生,他敏锐察觉,并一个飞扑将其救下。 之后,为了救人。 他又从高楼跃下,稳稳踩住窗框。 等一下。 这男主是超级英雄? 女主那边。 贺顿(杨紫饰),自杀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 同事接线时,遇到想跳楼自杀的学生,慌乱不堪。 只有她气场全开,整个局面被死死hold住。 您好,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 请您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 可以帮到您 然后从电话中,听到了下课铃声。 判断出对方是学生,正在教学楼天台。 这是开挂了? 再往后看,男主电台做的节目,邀请心理师来当嘉宾,遇到女主。 发现两人曾经是中学同学。 偶像剧套路又来了? 难怪有人吐槽说:好好的原著不拍,非要拍成悬浮的恋爱剧。 但作为《女心理师》的老读者,对于这样的改编倒不太惊讶。 因为在当下国产影视环境中,将原著如实拍出来,可能性太低。 首先。 小说里,男女主可没有井柏然、杨紫这样的偶像外表。 钱开逸,35+。 贺顿,也30出头,“骨骼凸出,皮肤暗黄”,“又瘦弱又丑陋的漂泊女子”。 然后。 女主已婚,有一个女儿,和男主做节目之余又滚上了床单: 钱开逸像猎豹一样悄无声息地走到贺顿身后,用双臂轻轻环住贺顿纤细的腰肢,轻轻地在贺顿的头发上吻了一下。这是一个试探,原来他们是同事,这一吻之后,就成恋人。 好家伙,放到现在是传播不良婚恋观,就算播出来也分分钟被网友喷的节奏。 最后,再看看心理咨询的故事: 有个老太太,遗嘱是要求将自己和一百零一个洋娃娃一起火化; 有一对夫妻,婚床上躺着公公婆婆、小叔子、小姑子等十个人; …… 总的来说: 原著是现实的,成人的,灰色的。 剧版改编后,变得更年轻化和浪漫化了。 除了男女主的关系加入了偶像情节。 剧中涉及的心理问题从已经播出的前几个故事就能体现出来: 校园霸凌、私生饭现象、亲情绑架……从中年人的心理问题,转移到了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变,可以。 观众担心的是,把原著中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变成了谈谈情说说爱流于俗套的国产剧。 那么,《女心理师》有安抚到你的内心吗? 02 有的人被戳到,可能是始于第六集。 国产剧终于把存在已久的问题,搬到了台面上来说。 在录音室,一个叫小文(汤梦佳饰)的女孩拿着弹簧刀,劫持工作人员,指名道姓来找钱开逸。 钱开逸呢 让钱开逸出来 看到贺顿,她的情绪更是火上浇油: 误会 要不是你 开逸会这样对我吗 这是三角恋的狗血戏码? 想多了。 小文的确早就认识钱开逸,对他爱得不可自拔,但只是他从没见过面的一个听众。 两人只邮件交流过。 说白了,小文就是一名疯狂的女友粉。 把钱开逸与听众进行的正常交流,脑补成了自己和偶像的一段亲密关系。 固执己见,任谁劝说也不愿出戏,把偶像当成自己全部的精神支柱。 就像去年的一则新闻中。 一位阿姨坚信抖音上的“靳东”,是真的只爱她一个人,为此不惜要和丈夫离婚。 只要有人试图戳破这个泡泡。 阿姨就一百个不答应,不惜对丈夫大打出手。 新闻上热搜的第一时间,网友们多是嘲笑这个做白日梦的中年妇女。 可是就像心理专家指出,她可能是出现了幻想症: 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和专业疏导。 我们是否已经能够正视心理问题? 一个人身体上患了病大家都同情,为什么心理上患了病就要被嘲笑? 再看另一个故事。 蒋静(李梦饰)神经性贪食症,症状表现为不可控制地暴饮暴食。 又有严重的身材焦虑。 禁食、催吐、自残等手段她都用过。 呕吐完之后 我觉得自己很干净 好像从来没有吃过一样 但在日常生活里。 你可以清楚地发现她与常人无异,甚至要更加冷静。 这不幸发轫于何处? 童年。 蒋妈对蒋静十分严厉。 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练琴 每天练习十个小时起步 什么周末,寒假暑假 那时别的孩子都在外面去玩 但是我还是坚持让她每天练琴 一遍遍地练琴,弹不好不许吃饭。 练到蒋静十个手指上全是茧子,甚至练到琴键上到处是血。 强行翻阅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记本,并在客人面前读出来,公开打击女儿的自尊心。 多年后,她十分自得。 相信自己培育了一个出色的女儿。 用心良苦?母爱至深? 那是肯定的。 可这爱,多少有些令人窒息。 对此,蒋妈有自己的见解: 妈妈就是希望你好 希望你将来有出息 你现在还小 等你长大了 你就知道妈妈的用心了 可成年后,蒋静依然很抗拒、反感母亲当初的教育方式。 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 她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昂贵的钢琴背后是严厉到苛刻的要求。 喂饭、梳头、拥抱之前,经常是巴掌与谩骂。 一次次,蒋静脆弱的少女心被展览在众人面前,被围观、议论、批评、讽刺。 几番循环往复。 母女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缝,直至蒋静发展成神经性贪食症患者。 蒋妈这种父母并不罕见。 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 用一厢情愿的方式传递爱意。 并用严厉的批评、强烈的控制和温柔的安抚来包裹。 谁又能说,心理疾病不是一种“遗传”。 当父母无法与自己和解。 便开始用爱与伤害并存的方式,变相传递给下一代: 你要努力,你要成功,你不要重复我的失败,你长大就知道我的严厉都是为了你好…… 需要被治疗的只有孩子? 如果无法回溯源头,那么同样的心理问题,还会像诅咒一样写进更多人的命运。 03 再说“悬浮”。 一开始,的确有点尬得抠脚。 但观众的改观始于,往后看也能发现导演努力做到自圆其说。 比如高空垂降救人的男主,是特工技能吗? 第四集。 他看着一个“消防员”突然愣神,还仔细抹去上面的沙子,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曾经? Sir推测——他的心理症结,就和消防员有关。 还有女主的瞬移“超能力”。 上一秒还在通话中,下一秒就来到了受助者身边。 原来这不是现实。 而是一个心理场域。 她的每位来访者,都能够在心理治疗师话语的引导下,来到一个映射内心的特殊空间。 女主超强的听音辨位能力。 类似的有《唐探》。 秦风能场景重现。 林默敏锐的嗅觉。 剧中男女主悬浮的偶像桥段的确大可不必。 但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心理和思维等抽象的过程,这样的“悬浮”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在一定程度上。 也为观众普及了心理术学语和治疗手段。 比如劝阻自杀时,应该怎么做? 向对方喊话不要跳? 可以更有策略性,让对方毫无察觉: 先问想得到“哪方面的求助”。 再问“为什么会选择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两个问题实际上一样。 但前者准确击中来访者心理防御机制,后者换个话术增加设问逻辑。 一套“危机干预”得到专家的认可。 再回看一开场那个长镜头。 每个人都形同陌路。 但仔细看,和后文都有对应: 那位被钱开逸救下的少女,不就是他后来的女友粉小文; 赶公交的学生,不就是“被校园霸凌”的尤娜; 吃了一桌快餐,还要“再来四个汉堡”的姑娘不就是暴饮暴食的蒋静; 说着“他不能出国……他得听我的”的大叔,不就是有惊恐障碍的荀总; 但导演为什么没用同样的演员? Sir猜。 他是想保留一丝神秘感。 但换个角度看。 未必不是现实中已经有成百上千个小文、尤娜、蒋静。 他们遭受过强烈的心理刺激,背负着积压的情绪、巨大的压力。 身上无时无刻不在散发“魔鬼烟雾”,提示亲朋好友,他们需要帮助。 在庞大的城市中。 我们只看到了形同陌路,却很少看到无形中的共同体: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全社会的问题。 没有人是可以被忽视的“小丑”。 也没有哪一种“正常”,完全和看上去的一样轻松简单。 揭开裂缝,不是要钻进黑暗。 而是要看到它延伸向哪里。 一部剧,不能告诉你全部的答案,也不能治愈你所有的心结。 但要让社会上更多心理问题得到解决,或许要从我们观念的转变开始: 当你发现心理出现了问题。 别逃避。 也别感到自己不正常。 因为问题存在,本来就是最正常的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