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线看福利云播 https://www.tvke.cc 作者|柳如燕 明朝时期,有一个被朱元璋封为万户的浙江金华人,名叫陶成道。 虽为万户,可他不爱官位,偏爱科学,尤其热衷研究火器。 晚年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他设想点燃火箭,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 一个仆人手举火把,战战兢兢地说:“主人,我好怕。” 陶成道淡定地问:“怕啥?” 仆人说:“若飞天失败,主人性命堪虞。” 陶成道仰天大笑:“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尔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举起熊熊燃烧的火把,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 只听“轰”地一声巨响,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陶成道,和他的飞车一起,在探索飞行的道路上灰飞烟灭。 虽然试验失败了,但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 为了纪念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01 2021年11月7日,神州十三号航天乘组,进行首次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三名航天员分工不同: 翟志刚和王亚平执行出舱任务,叶光富则留守空间站开展辅助工作。 与大家想象的紧张氛围不同,三人成功出舱后向地面汇报情况的用语,几乎成了一个连贯的段子。 翟志刚:“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王亚平:“我是02,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 叶光富:“我是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你看,三个汇报连成排比,前后呼应,默契之余,还透出一种放松的幽默。 要知道,太空不是菜市场,不是人们想逛就能逛的。 出舱的航天员,至少得面对几大挑战: 零下270°C的平均温度、无处不在且杀伤力巨大的宇宙射线、真空环境的超低气压以及速度超快一击致命的太空垃圾...... 要出舱抵御这些危机,必须靠性能优秀的航天服来保证安全。 而目前,有航天服研究技术的国家,只有三个:中国、美国、俄罗斯。 我们国家的航天服,名叫“飞天”。 三名航天员的幽默,无形中传达出这么一层信息:随着祖国在航天领域的崛起,大家的底气和信心都大大增强。 听到他们的汇报,地面爆发出一阵极其热烈的掌声。 掌声之上,是盈眶的热泪。 很多人回想起,13年前,翟志刚第一次执行出舱任务时,曾说过同样的一句话: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那是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的出舱活动,翟志刚作为代表,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漫步。 虽然跟这次说了同样的话,但那次出舱,却是紧张与危险并存。 先是出舱时,舱门打不开,翟志刚和刘伯明冒险用一根撬棍,相互配合,才把舱门给撬开。 翟志刚还喘着气,就听见舱内传来了火警的警报声。 对飞在太空中的飞船来说,最怕的就两件事:舱门失压和火灾。 翟志刚在舱口说:“我不知道怎么了......必须出吧!” 他们知道,神舟7号任务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舱外行走。 此时舱门已经打开,可以说到了神舟7号任务最重要的时刻,如果此时放弃,意味着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将白费。 何况彼时是全球直播,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中国。 于是,他们联系了在返回舱等待的景海鹏,告诉他必要的时候切断与轨道舱的联系,独自一个人返回地面 景海鹏严拒:生一起生,死一起死,没有独自一人苟活的道理。 达成一致后,翟志刚坚持走出舱门,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说出了那句十三年仍有余响的话: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出舱没多久,翟志刚就在舱外挥舞起五星红旗,那一刻,不少国人喜极而泣。 大家不知道的是,按照本来程序,五星红旗不是在刚出舱的时候展示。 只是由于火警拉响,两位宇航员怕火灾失控,再晚一点,就会失去展示国旗的机会。 他们想着,在牺牲之前,一定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太空中。 幸运的是,经地面检查确认,火灾警报系误报,飞船工作正常。 虽是虚惊,宇航员们却不啻于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有时评说: “三位宇航员在碰到凶险的时候,团结一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把国家荣誉放在最高位置。” “试问,这样的国家能不强大?这样的国家还能继续让人欺负?” 02 伟大出于苦难,成功源于失败,越是伟大事业,越印证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近年中国航天捷报频传,以至于大家都产生了一种错觉,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基本不会出现失误。 但其实,中国航天是实实在在从0到1,独自摸爬滚打起步上路的。 别只看现今的太空之路,鲜花铺满、掌声回响。 要记得,鲜花之下有先辈尸骨,掌声未起亦有潸然泪下。 1969年11月16日下午6点,首发“东风4号”火箭发射升空。 但是,火箭第二级突然发生故障,未能入轨,坠毁在新疆。 一同坠毁的,还有箭体第二级侧面的四个大字——“打倒美帝”。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太空发射,虽然没能成功,但却深深刺激了日本。 为了争当亚洲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0年2月11日,日本第一颗卫星“1号发射升空。 两个月后,也就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虽然迟了日本两个月,但日本“大隅”1号卫星仅有9.4公斤重,不到中国东方红一号的17分之一。 国外媒体因此称:日本人把一颗土豆扔进了太空。 此后的80年代,中国航天的发展也并不顺利,返回式1-01号、东方红2-01、东方红2-02、风云1号-01相继发射失败。 而到了90年代,中国航天更是进入了至暗时刻。 80年代末,澳大利亚卫星公司与中国签订合同,由中国帮助发射2颗美国卫星。 会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的运载火箭费用便宜。 有多便宜呢? 找美国发射,需要1.25亿美元,找法国,要5000万美元,而中国,只需要2500万美元。 从合同签订,到首星发射,只有不到3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航天人要拿出20万张图纸,解决几十项技术难题,做完300多项地面试验,还要生产出几十万个零件,组装成两枚火箭。 虽然难度非常大,但中国没有退路。 这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技术硬仗,打赢了,世界商业发射的市场将彻底向中国打开,打输了,除了巨额经济损失,中国航天的信心和声誉都将遭受重大打击。 1992年3月22日,筹备近三年的“长2捆”终于准备发射澳星。 这次发射意义重大,中央电视台少见地进行了全国直播,无数中国人坐在电视机旁,翘首以盼地等待着火箭升空。 可是,现实却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 发射指令下达后,火箭冒了一下火,就没了动静,电视直播中,指挥员高声大喊“关机、快关机!” 接着就没了信号。 关机后,无数工作人员拔腿往发射台上跑。 火箭没有飞,但支撑块却被推错位了,火箭随时会倒掉! 更让人胆寒的是火箭底部的熊熊火焰,要知道,200多吨推进剂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在众多工作人员的冒死抢救下,火箭和卫星终于都被保住了。 这次失败,让国际上出现了很大一波负面论调,包括国内很多人都相信了: “中国火箭不行。” 03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中华民族真的是最当得起“越挫越勇”这一评价的民族。 第一次澳星发射失败了,中国在嘘声一片中,默默埋头苦干。 当年8月14日,中国再次发射澳星B1,这次,终于取得成功。 原以为有了成功经验,合同一定能顺利完成。 没想到,澳星B2发射时,又出了意外。 1992年12月21日19点20分,“长征二号E”搭载澳星B2顺利升空,可是卫星分离后,却莫名其妙地爆炸了。 中美双方对事故责任认定产生了激烈的争吵。 美方一口咬定是中国的火箭出了问题,而中国则认为,我的火箭已经成功将卫星发射出去,责任不该由我们承担。 最后,双方决定再发射一颗澳星B2的替代品,澳星B3。 1994年8月28日,长征二号E火箭发射澳星B3成功。 至此,澳星合同终于全部完成。 到了1996年,中国航天最可怕的事故来了。 当年2月15日,长征-3B大推力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 发射前,时任火箭总师的龙乐豪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次任务,成功了了不得,不成功不得了。” 可是,火箭发射仅22秒,让所有人震惊的一幕就出现了。 在还没有完全离开脐带塔时,火箭箭体就开始倾斜,然后突然转向并开始横向飞行! 满载燃料的火箭坠毁在距发射塔架1.85千米的山坡上,火焰把黑夜映成了白天。 爆炸的地点正好在航天工程技术人员住的宿舍附近,强烈的气浪瞬间冲垮了钢筋水泥的建筑,造成了6人死亡,50多人受伤。 这就是有名的2.15事故。 这次事故,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的挫折,也被称为世界第五大航天事故。 中国航天商业发射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后整整10年,中国都未再进行国际商业发射。 04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终于进入了稳步迅猛发展时期,尤其是近两年,取得了多项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 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首发成功;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 嫦娥五号落月成功并带回月壤; 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 中国天宫空间站建立...... 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世界震惊不已,而这一切,被排挤于国际空间站之外的中国,却在短短十几年内接连完成。 和中国航天的历史进程一样,这厚重的成果,同样来之不易。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346秒时,发动机提前熄火,火箭残骸沉入万丈深海。 那一刻,所有航天人,“心像被撞了一下”。 嘲讽、责难,谩骂充斥网络。 总设计师龙乐豪收到匿名信:谁砸我们饭碗,我们就砸谁的饭碗。 当天晚上,参与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去食堂吃饭,他们焦急、不安、失落、迷茫,没法儿对祖国和人民交代。 接下来,是紧锣密鼓地地毯式故障排查,近三年时间,一次次试验失败几乎让所有航天人崩溃。 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终于找到症结所在。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在中国文昌发射成功! 顶了900多天巨大压力的航天人,拍着巴掌,笑着笑着,就流下了眼泪。 那是我们延续了千年的飞天梦啊,谁说我们不行? 托举龙的轨迹叩问苍穹,我们做到了! “落月嫦娥,火星在望,推进航天筑梦忙。” “待来日,去星辰大海,九天翱翔!” 05 2021年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 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全部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这场太空竞赛,我们的航天人们,秉承一贯“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让中国航天成为最意外的黑马,跑在世界了前列。 而这只是恢弘画卷刚刚展开的一角。 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逐一组建并完善自己的载人空间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李白的诗词冠绝古今,但有一句却因缺少实践而欠准: 蜀道难,岂能难于上青天? 曾经,多少国家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 曾经,多少国家对中国的航空梦不屑一顾。 而今,历经七十年的忍辱负重,中国终于自主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站。 德意法三国也纷纷露出笑脸,表示已经在开展中文学习,为未来成功前往中国空间站做好准备。 还记得629年前,那个坐在绑了47个自制火箭的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让人点火发射的万户吗? 我想,如果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欣慰感叹: 飞天已从敦煌壁画中走出来了。 写文至今,尽管很多时候,也对一些问题有看法,有疑问,有不满。 但从未动摇过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就像航天事业一样,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从未停下走向更好的步伐。 只要给出时间,它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热血沸腾的时刻,和更多爱它至深的理由。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贝尔新闻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